2013年7月19日零时,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建成通车,使绍兴到上海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为1.5个小时,不仅影响浙江以至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格局,还将对这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嘉绍大桥同时又是世界上第一座建在“强潮区”的大桥。这座桥的建成,建设者历时6年,创造了七个世界第一。记者历时6年,同步对这项重大工程进行追踪采访,时刻保持关注,用相机记录了大桥从海上升起、伸向彼岸的每一个典型瞬间,以影像留存并见证了中国在世界上最难建桥的地方所创造的奇迹。6年来,记者所拍摄关于大桥施工建设关键节点的新闻图片近万张,并多次发表有关大桥建设的新闻摄影报道。
2013年7月16日,在嘉绍大桥建成通车前,记者从历年来所拍摄的近万张图片中精选了从天空航拍、在船上仰拍以及登高170余米俯拍等不同角度的十余张照片,率先以新闻摄影报道的方式,抢先在绍兴日报以整版形式发表。整组报道以时间为序,从时空进程为读者解读大桥建设之难之险,展示这座奇迹大桥的壮观与宏阔。
本次参评照片是从整版20余幅中遴选出的精华,每一张照片兼顾了新闻要素与视觉艺术的表现。报道中,有全景、有特写,跨海大桥的宏伟身姿,有工人在浪涛翻滚中艰苦施工的惊险,有建设者冒着烈日在高空作业施工的兢业,整组图片真实反映了这一世界之最大桥的施工历程,得到新闻摄影界多位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跨海大桥有一定拍摄难度,为记录下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现场,记者除了两次航拍外,多次背着几十斤重的器材爬上几十米上百米的塔吊和水泥桥墩,进行高空拍摄。在夏天烈日爆晒大汗淋漓,冬天高空风大刺骨手都被冻得麻木的情况下,记者仍然坚持6年间每月不少于二次去大桥施工现场拍摄(从2012年底大桥建设进入合拢贯通阶段,更是几乎每周赶赴现场拍摄),体现了一位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坚守和新闻执着。

铁路系统“劳模”挥别铁道部 刘关关 摄
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草案,铁道部不再保留。撤并铁道部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是尊重市场的体现,亦成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里程碑。当月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铁道部门前,与即将被摘掉的铁道部牌子合影留念。铁道部门口一时成为北京“新景点”。在留影的人群中,一位胸前挂满奖章的老人吸引了作者的注意。他的神态、手势以及穿着与即将被摘下的铁道部牌子融为一体,让他成为200多万铁路系统职工,甚至整个国家特定年代里特定人群的缩影。作者并没有拍摄老人在牌子前留影的常规照片,而是在老人留影之后抱拳的瞬间,按下快门。无疑,这个瞬间更能反映老人当时的心境。这幅照片以个人故事反应社会大变迁,成为作者在铁道部门口蹲守多日所摄众多照片中最有感染力的一幅。





我的护工母亲 朱骏 摄
《我的护工母亲》是90后摄影记者用镜头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护工,一位伟大的妈妈。画面带给我们的是最美的母亲、最美的劳动者的形象,传递的是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春节回家给母亲和父亲拍的第一张合影,母亲护理病人时的认真与专注,为了省钱母亲晚上睡在医院楼梯间的椅子上……这一张张感人的影像打动着读者。2013年母亲节期间,《南湖晚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同时在微博和网络上被千余次转发、评论,得到了数万个爱心点赞。
新闻摄影靠什么打动人?一是真实:这组作品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描写母亲,没有任何雕琢的影像最真实、最感人;二是情感:充盈在摄影记者内心的应该是对被摄者、对读者浓浓的情感!






快递来袭 苏一凡 摄
随着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网上购物,与生活相关的东西几乎都可以在网上买到。国家邮政局监测显示,11月11日这一天,全国主要网商共产生订单快递物流量约1.8亿件,各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6000多万件,是去年的1.7倍;这一天,仅天猫一家就创下了1.52亿个包裹的天量,平均每分钟产生包裹10万个。对于物流行业最深的体会是:一大波快递正在来袭。2013年11月11日至15日,为了能够拍到快递这个行业与往常有明显对比的画面,作者每天都到快递公司踩点等候。直到15日晚上的时候,发现在空地放着堆积如山的快递。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