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帕尔发起“中国摄影书集”展览(上)

| |

发自: 网编:徐双双 | 时间: 2015-4-9 | 浏览: 1544

马丁·帕尔发起“中国摄影书集”展览(上)

 

百本摄影书展示中国百年变迁

  4月3日,马丁·帕尔(Martin Parr)和鲁小本&泰斯的拓展性研究项目“中国摄影书集”的展览,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拉开帷幕。展览共分六章,通过国内摄影师的镜头,向观众呈现现代中国的复杂历史,展览将持续到5月31日。




 

  展览包括玻璃橱窗中陈列的超过100部的摄影书、放大的且带有相关文字说明的重要书籍封面和内页、介绍重要书籍及其内容架构的视频,以及一个供观众阅读的摆满摄影书的阅览室。在六个章节中,展览呈现了从20世纪初至今的文件资料,通过国内外摄影师的镜头,向读者展示现代中国历史的变迁。





  摄影书作为一种媒介,常常被人们低估,但是多年来,马丁一直视其为自己的核心关注点,这一切始于他和盖瑞·巴杰合著《摄影书的历史》第一、二、三卷。2007年,摄影家马丁同荷兰艺术组合鲁小本&泰斯(现生活、工作于伦敦和北京)发起了一项拓展性研究项目——收集从20世纪初开始到现在的逾百本中国摄影书,重估摄影书在中国摄影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对愈发依赖影像媒介的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在UCCA展览之前,同名书籍《中国摄影书集》已制作完成,并由光圈出版社在美国出版。该书也即将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在中国出版发行。



 

  “我们很荣幸举办这次展览。展览精确而全面地展示了摄影书这一媒介的演变,以及一个民族的历史,”UCCA馆长田霏宇说,“我们很高兴与光圈基金会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进行合作。展览首次亮相于阿尔勒,随后巡回至纽约,现在‘回’到了中国。”

 

今天首先同大家分享第一到三章节的精选摄影书,非常精彩。

第一部分 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1900年至1949年

  早期中国摄影均为商业摄影:摄影师销售他们的单张作品或摄影画册,自己承担销售风险。当时摄影师的努力让摄影的价值及功能——记录公众事件和家族历史、制作操作指南,以及宣传和灌输政治教化内容——逐步形成。最早的从业者出现于十九世纪末。这些欧洲的摄影技术专家跟随西方殖民和军事组织来到中国,他们向中国引进摄影媒介,并收藏符合他们品味和喜好的作品。

  二三十年代摄影打印技术的发展给中国摄影师在胶印书籍、杂志和报纸等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并急速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反映在中国的大城市中黑白和手工着色的摄影复制品里,它也被广泛出现在摄影画册、古董和为国内外制作的个人纪念品中的图像影响着。

  在21世纪早期这个巨变的时代,在记录中国以及中国摄影师制作的出版物中,摄影常常显得矛盾。那些摄影作品在描绘着古朴、充满异国情调的人群的同时,也展现了一片被征服的领土,一个不断发展并试图掌握自己命运的国家;为了建立在“远东”的立足点,那些作品留下了国外审美的印记,同时又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新兴的中国艺术界中掀起一场革命——投入其中的革命者认为,摄影是将现代科技和传统美学结合的手段。最为关键的是,这个时代标示着中国的摄影从个人爱好发展成了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奠定了摄影日后成为主要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宣传工具的基础。——林希文






《Peking the Beautiful》

  赫伯特·C·怀特经常与自己的兄弟约翰·亨利合作。两人曾作为基督教传教士在北京生活了八年,他们共同创作了一些关于北京的照片。此外他们还开办了艺术学校,向中国男女青年传授就业技能,帮助他们“了解来自基督教教育的新生活和灵感”。由于1927年共和政府迁都南京,标题中的“北方都城”指的是北京;1937年,政府迁回北京,结束所谓的“南京十年”。这十年大致上与怀特兄弟在北京生活期间相重叠。他们当时对老城的唯美印象,现在只能通过他们拍摄的照片才能看到。


 

 

来源:影像中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