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协贯彻落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座谈会发言摘录

| |

发自: 网编:王可欣 | 时间: 2015-11-4 | 浏览: 1277

讲好中国故事 推动摄影繁荣
中国摄协贯彻落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座谈会发言摘录

 

朱宪民(中国摄协顾问):
摄影最为活跃,文艺需要批评
    在全国各个门类的文艺活动中,最活跃的是摄影。正因为摄影会为民族、为社会产生直接有力的作用,可以说,摄影就是生产力。这几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做了很多很多有意义的工作,我们也深感任务重大。现在已经进入到了读图时代,每天有几千万上亿张图片在网络上传播。弘扬传播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影像,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心之一。我们在有生之年,要为国家富强、为文化复兴做更多脚踏实地的、有意义的工作。
    文艺需要批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但我们的批评应该是坦诚的、善意的。文艺为人民不是一句空话,艺术家应该用他们的作品向人民汇报,媒体也应该多宣传报道人民喜爱的、看得懂的摄影作品。
 

李舸(中国摄协副主席、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
两头都抓,静心创作
 
    目前,拍照已成为全民行为,摄影事业在稳步推进,协会的工作布局要抓两头:一头是引导大众走上正规化的创作道路,为广大的摄影人提供服务;另一头是要树立榜样,不遗余力地推出优秀摄影家和优秀摄影作品,让更多优秀摄影人才走出去。要大力发展网络阵地,建设维护好面向国内外的网站、移动客户端等媒介。对于摄影人来说,摄影展览馆、摄影博物馆以及各种各样摄影的平台、阵地,都能够充分为摄影人提供服务。
    对于我个人来说,还是要静心创作,突破创新,作为摄影人,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创作,当然前提是对文化的坚守,担负起为民族铸魂的使命。
 

于文国(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
两个展览、两次采访、两句话
 
    我要围绕两个展览、两次采访、两句话来谈。
    “向人民汇报”——著名摄影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品展览筹备之初,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工作人员找到我,希望能提供一些作品。回应这个主题,我也趁此机会,给自己近40年来拍摄的作品进行了一个总结,并提交了一些作品。后来有一天,在工人日报大院,门卫大爷看到我说,他在西单和王府井看到我的照片,非常好。最近,第一届全国工业摄影展在沈阳开幕,这次影展主题鲜明,多角度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在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的豪迈气概,展示了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发掘了一批在一线踏踏实实拍照的优秀摄影人。这些优秀作品通过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点击率很高,受欢迎程度始料未及。由此可见,有针对性的摄影活动真的要扎扎实实办到一线去,只要是有深度、有温度的展览,群众都会喜欢。
    我要谈的两次采访都是去新疆,带给我的体会是:这是一个全民摄影的年代,向上的、向外的作品很多,而有多少是向下的,是我们还没到达的地方的呢?摄影要精准“扶贫”,只有真正踏踏实实地走下去,融入他们,熟悉他们——这个熟悉不仅仅是距离上的熟悉,也包括心理上的熟悉,心灵的熟悉——才能拍摄出无愧于人民的作品。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两句话。只有8个字:抬头看星,低头赶路。这些年摄影界的“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诱惑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要多学习,多总结,多思考,踏实拍照。
 

居杨(法制日报美术摄影部主任):
秉持专业,保持安静
 
    深入生活、创作精品,对一个摄影家来说,是一种精神追逐,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在流媒体和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有的职业摄影师恐怕都要思考,我们去拍什么,应该怎么去拍。今年9月3日,我拍摄报道大阅兵时,就有一次深刻的体会——在观礼台上,所有的观众都高举着自己的手机,热情地、勤奋地、持续不断地在那里拍照。我相机中的每张照片画面里,都充满了各种拍摄工具,各种的手。为了躲开这样的遮挡,我们只好退到观礼台最后拍摄。从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新闻摄影发展到现阶段,一定要面临这样的现实。也许,第一时间发稿的优势已经没有了,独家报道的优势也没有了,随着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后,我们发稿平台的优势和影响力也在式微。
    在这种时候,摄影家也好,摄影记者也好,更应该有一颗安静的心,把照片拍得更好,拍得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提高我们的素养,提高我们知识的储备和思想的积累。
 

柳军(解放军画报社社长):
沉下去,扎下根
 
    《解放军画报》在全军指战员,甚至在全国人民心中是一个传播正能量,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军队、走近中国军队的阵地和平台。特别是现在习总书记提出了强军梦,围绕着能打仗、打胜仗开展工作的背景下,作为分管这个刊物的领导,我觉得,要秉承办刊宗旨,还要思考我们该怎么接地气,除了指导性以外,怎么体现服务性。我们要了解现在年轻人有什么样的需求、有什么样的感受,除了把中央军委的声音传递出来,更多的还要把基层的火热生活展现出来。
    现在我们地气是接了,但是没有深下去。下部队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听听汇报,拿拿材料,然后凭自己想象拍一些照片。怎么来改变这个问题?要真正为基层官兵服务,挖掘现实生活中生动的画面。其实军队有非常多鲜活的东西,随着国力强大,中国军队执行多样化的任务也多了,有国际维和,如亚丁湾护航,还有各种演习,还包括抗震救灾。在多样化的军事任务中,涌现出了很多非常感人的事情,哪里有新闻,哪里有亮点,哪里艰苦,哪里就应该有我们。
    我们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浮在面上便永远看不到生活中的本来面目。
 

陈小波(新华社领衔编辑):
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
 
    我一直在想,中国摄影在世界版图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有个亚洲十大摄影师评选,前三届完全没有中国摄影师入选,是什么原因?
    我做图片编辑,每天以看照片为生,我知道中国有太多的好照片、好摄影师,我们还是缺把这些摄影师及其好作品拿出去的人,我们缺好的批评家,缺好的策展人,缺好的图文书编辑。
    我每一年都在巴黎的新华影廊策划一个关于中国的展览,越来越深地体会到,要专业的人来做这件事情。我记得我和刘宇在美国做“图像证史”展览的时候,在几所大学里面,看的人并不是很多,但都是关心中国和研究中国的学者,他们说,你们这个对我们研究中国太重要了,回答了西方人一个思考很多年的问题——中国十几亿人在自然灾难不断、人为灾难不断的情况下,是如何活下来的。他说你们每一张带说明的照片,都在回答这样的问题,原来中国有独特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还有中国人独特的生活哲学,苦中作乐、天人合一。
    我觉得做展览时,一定要用别人的语言来讲我们的故事,别人能够接受的语言,要有一个特别温和的态度来讲我们坚定的立场。
    我们有太多好的摄影师,但没有文本把他们介绍出去,我们有太多好照片,但没有那么多展览的机会。我真正想的是,让我们的摄影者能走得更远,任重而道远。
 

宋靖(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
深耕大地,培养人才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上,北京电影学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北京电影学院是吴印咸前辈创立的,他带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直贯穿在成立65年来北京电影学院的教育方针中。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成为了新时期我们教育工作的战略指导。
    我们的文艺应该为谁服务?就应该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这是应该深深根植于每人学生心中的。然而教育不能是教条化的、空洞的,应该让学生知道艺术的脉络。我们的学生会把西方的摄影史、西方的艺术家背得头头是道,然而对于中国摄影史和现在的摄影生态却知之甚少——我觉得,教育在这上面有些问题。习总书记也说过,我们不能唯“洋”是图。几千年来,中国走了那么多坎坷的路,但它一直屹立不倒,重要原因就是有中华文明、文化的力量。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传承文化,如此才无愧于一个教育家对这个行业的贡献。
    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向生活学习,也要有举措。由此,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有了“1+5”战略。1指的是我们和中国摄协联合主办的“金驹杯”世界大学生摄影展,今年已经迎来了第二届,这给全国高校大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展示和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希望能够促进教育的统一化和个性化发展。为了学生向生活学习,我们还在全国东西南北中5个地区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
 

娄晓琪(《文明》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摄影是最先进的手段
 
    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和布局,对摄影界来说,意义重大且机遇难得。因为摄影集聚了当代社会发展重要的科技成果——影像技术,本身就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又通过网络可进行更广泛的、无障碍的传播。
    中国历史文化长期自然的形成,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源泉,恰恰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利用当代技术和长期摄影实践的探索积累,用新方法把更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萃取出来进行传播。摄影对此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文艺事业发展中,我们是快车,我们是前沿。
    摄影作品非常丰富,关键是用什么方式去梳理和展示。《文明》杂志有案例,我们最近出了一本《人类的文明记忆·世界遗产》珍藏特刊,内有275张摄影师拍摄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全景展示了中国的48处世界遗产,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方式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
 

原瑞伦(中国铁路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我有责任拍好高铁
  
    我是一名来自铁路行业的摄影师,我应该守住自己的土地,把自己行业的亮点拍好,这是个最根本的东西。我觉得作为铁路摄影家,如果不拍铁路,而去拍一些花花草草或者虚无缥缈的东西,就偏离了主业。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经济大发展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尤其高铁又是我们中国的国家名片之一。我们为中国高铁骄傲,它是我们在世界上能够立得起的一个标志性工程,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人民的幸福、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名铁路摄影师,把中国高铁的发展、中国的高铁文化弘扬出去,自是责无旁贷。为此,摄影人应更多深入基层,深入高铁沿线,把高铁的精神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摄影让全中国、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高铁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这是我们铁路摄影家的根本任务。我们现在正在组织全国铁路摄影家瞄准铁路发展、瞄准高铁的名片全方位的来拍摄,因为高铁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中国高铁应该是世界铁路领域的一个高峰,所以我们摄影家首先应该把这个高峰拍摄好,宣传好,这样就能更好地回答习总书记指出的“为了谁”的问题。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我们中国的名片,我们有义务把高铁拍摄好并推向世界。

 
王越(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发掘更多优秀摄影人
 
    全国上下都结合实际学习有关十三五规划的精神,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团体会员之一,北京摄影家协会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在制定自己的未来五年计划。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大背景下,北京摄协有很多举措。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有摄影基础,队伍也很庞大。我注意到,有关北京的展览确实是种类繁多,但这么多活动都很模式化,那些作品到最后也没有发挥其传播的作用。我们还计划每隔三年举办一次有关艺术的摄影大展、一次纪实摄影大展以及一次有关北京的专题摄影大展,这些活动有间隔,不间断。通过这些活动,引导京城摄影人,发掘优秀的京城摄影人。明年还计划举办没有奖金的摄影大展,旨在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发现那些真正爱摄影的人。同时,我们也把摄影惠民活动会一直深入办下去,办讲座、搞交流,带动京城摄影人,用镜头多关注社区和乡村的发展变化。
    我们应该多将镜头对准身边的人和事,对准真正的生活,只有这样,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留存下来。

 徐静 曹旭 苏丹 方妍 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