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夜谈”——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探索

| |

发自: 网编:王可欣 | 时间: 2016-2-16 | 浏览: 1218

“天河夜谈”——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探索

 

    在当今新媒体日益强势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1月29日晚,由湖南摄协、湖南日报社、潇湘晨报社、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主办,湖南摄协新闻纪实摄影委员会、天河艺术馆承办的“天河夜谈”第三期开讲,摄协与各大新闻媒体一起,就新的时代该用怎样的新思维来引导新闻摄影的转型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刘建光(湖南日报影像中心主任):
    我们是党报,作为专业的摄影人,我们所拍摄的方向以后要怎么走,我有些困惑。比如,现在有许多片子,我们觉得拍得并不专业,从报纸的角度来讲,这种片子我们基本上不会选用,但在我们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这些片子传播的效果却出奇的好。我觉得这种效果体现在贴切性。在新媒体出现的环境下,从新闻的角度来讲,我们更要注意契合读者的关注度来做内容。顺应现在新媒体的发展模式,我们2013年4月份创建了公众微信平台,我们想打造一个比较开放的平台,只要是有特点的、有个性的,或者是比较好的摄影作品,我们都可以在这里展示,可以推荐,我们想把这个平台做成我们摄影人展示的一个窗口。

 
罗杰科(长沙晚报摄影部主任):
    从去年开始,我们派记者参与了许多国内重大事件的拍摄。如天津爆炸,我们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拍的一组片子在我们的微信平台上和微博上都有非常好的传播效果。长江的沉船事件,我们记者也赶到了第一现场。去年抗战胜利70周年在北京的系列活动,我们也派摄影记者赶到了北京,并想办法进到了核心圈,拍到了习大大检阅的镜头,第一时间在新媒体上发了,点击量非常好。关于城市成长的系列影像,是我们2016年准备做的新项目,想通过老照片和新照片的对比来反映城市的变化。尤其希望以历史老照片的沧桑感来说事,如果大家手上有非常好的资料照片的话,欢迎来投稿。

  
刘刚(潇湘晨报摄影部主任):
    新媒体是一匹狼。狼来了,我们的压力非常大。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拍摄选题、影像风格,传播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照片的拍摄和传播,正在由单向性改为双向性。今年5月份,网络上有一位老师张微抱着孩子上课的消息,我看了以后确实很感动,后来做了一个图片报道。张微的母亲得癌症去世了,父亲也得了癌症,2015年她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家里没人带孩子,她只好带着孩子上课。报道出来后,她收到捐款230多万。最后这个孩子在北京去世,她把剩余的150多万捐献给了社会。这个报道,我们在微博、晨报官网、晨报的微信公众号,做了互动性的推广,点击量将近7万多,转发达2640次,这是新媒体这种工具的巨大能量,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谢子龙(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摄影协会主席):
    我想讲两个观点。首先,新媒体时代离不开图片、离不开摄影。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摄影师,都有相机或者可以拍照的手机,都能成为传播链上的一环。第二是有互联网后,所有行业都有跨界的问题。晨报的发行量有几十万份吧,但这几十万需要多少人来创作和维护?现在的微信,我的一个上海朋友的订阅号,每次阅读量都是9万多或10万+,已变成了能够带来广告的一种商业模式了。所以,新媒体的语境下面,传统媒体怎么转型、怎么跨界,恐怕是要好好考虑。
 

严志刚(湖南摄协理事、图虫网负责人):
    传播有两个环节,第一要生产好的内容,第二个是怎么样把内容推送出去。过去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台最主要的平台,推送不成问题。但时代的变化,以技术为核心的新平台出现,传统媒体的平台优势已经没有了。现在说某个东西有多么大影响,但你这个影响不是你自己的平台传播产生的,而是在微信、微博或百度上,通过别的网站搜索产生的。一个稿子在报纸上的阅读量,受到发行量的局限,但在百度上,或者在微信中,传播效果就得以倍增。好的内容一定要到好的分发平台,最终传播才能完成。 

  
伍洪涛(潇湘晨报总编辑):
    在新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的摄影定位应该要非常清晰,就是要和互联网找不同。如果还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面对互联网就毫无还手之力了。从版面的元素来看,摄影作品有一个大的功能,就是给版面定调,提示这个版面切入的角度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情绪,它是愤怒的,还是温暖的、欢快的。我觉得图片在版面上所起的另一个作用,是扩展版面的叙事空间。新闻作品跟文学表达不一样,要求冷静、规范地表达,理性地叙事,所以某种程度上会限制读者的的想象空间。而新闻图片的叙事空间比文字的叙事空间会大很多。我们对着一幅图片凝视30秒钟,可能会在某某事件的一个场面、或某人的一个表情,脸上的一条纹路上,得到格外的感悟,但是文字不会。我觉得,在现代的纸质媒体的印刷条件下,图片越简单越好,细节越突出越好,必须突出整个事件的关键点,所以我一直跟刘刚强调特写、特写、再特写。我认为,一片树叶的细胞里面的空间和宇宙是一样大的,所以当你注重于细节的时候,你的叙事空间往往会大。

  
舒勇(湖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当代艺术家):
    不管是新媒体还是老媒体,其实核心还是内容,是图片本身。我觉得作为一个好的摄影师,他应该是一种战斗的状态,应该是一个战士,他要通过任何方式尽快的进入现场。我最想强调的是在场性。我们对天津大爆炸的画面,最有印象的不是相机拍的照片,而是最早由手机拍的图像,这就说明,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第一到现场才是最伟大的。
  

郭立亮(湖南日报摄影记者、湖南省青年摄协副主席):
    无人机航拍新闻可以说是一场革命的。我们第一次发航拍照片在朋友圈里,转载量就破万了。我在外面,也经常用手机拍一些画面,因为手机拍了以后马上就可在朋友圈发。拍摄手段的变化是一个大的趋势,现在大家都可以拍摄,都可能成为摄影大师。这些手段的革命拓展了摄影的表达空间,呈现的效果也不一样了。

  
杨抒怀(晨报周刊摄影记者):
    现在是2016年的1月29号,不是2010年的1月29号,所以我们应该用今天的方式来做新闻摄影,需要用互联网的观点去拍新闻照片。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最重要的。对于新闻摄影,我们要将以前的编辑意识,转变为产品经营意识。我做任何一个内容,不管大题小题都按这个方式来操作。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文字编辑,还有报社的其他机构要一起联动,才能符合现在“互联网+”的概念。我觉得纸媒的摄影必须做深度,碎片式的传播永远干不过互联网。一个单位有自己的属性和调性。摄影记者也有自己的爱好和属性,必须有大项目,有深度。除了平时零散的拍摄之外,我一年一般会酝酿拍一到三个有深度的专题。

  
严志刚:
    在互联网时代做摄影,如果你是一个足够聪明的摄影师一定可以发财的。凤凰去年发洪水,摄影师张谨拍的那组照片,只在一个平台代理就获得了几万块钱稿费。在国庆节的时候,北京的交通特别拥堵,法治晚报有一个记者租了一架飞机,赶到收费站去拍了车龙,那张照片的稿费据他所说可以买一辆车。聪明的摄影师永远在关键事件的第一现场,哪怕你去拍一张很普通的照片也可能发财。在某一个意义上,我不赞同一个摄影师不断去转型,去拍视频啊什么东西。互联网需要摄影师比以前更聪明,甚至你要知道哪些标签容易被网站抓取。比如说“美女”,肯定以一个“姑娘”的标签更热门的,是更容易被抓到的。

  
徐蓉(《新湖南》编委、湖南日报重点新闻部主任):
    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新闻场景中,每个人都是新闻记者,都是摄影师,每个人都可以用你的手机,获得最新鲜的新闻,及时的发到互联网平台上。大家愿意用图片来表达,也都愿意看图片新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摄影记者拍的新闻照片,版权是属于报社的,但可以考虑分成的问题。假如谢主席在这里牵头做一个图片的交易平台的话,在全国也是创新,可以跟我们报社来谈,谈个人著作权和报社的之间的分成。这是知识产权的问题,需要要从法律的角度来探讨。

 
主持人赵静:我们今天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现在我们请谢主席为我们作一个总结。
 
谢子龙:
    在新媒体时代,摄影师一定要带脑子才能拍出东西来,要有人生阅历,还要懂得新闻语言。摄影师应该既要能拍,还要能说、能写、能推。怎么说呢?摄影师他首先要拍好,拍好以后还要能够说动别人,让别人知道他的作品是一幅好作品。但现在我们很多摄影师只会拍不会写,所以希望我们的摄影师特别是新闻摄影师,要能够写东西出来。大家还要有推广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机构去推,比如说某个新闻摄影师,跟湖南日报、长沙晚报、潇湘晨报供稿,同时还签约很多的图片网站,这样就起到借势发力的目的。在新媒体涌现的形势下,也更加期待我们广大新闻摄影师,能够真正为湖南的摄影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