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举办影像文化交流会

| |

发自: 网编:刘芳 | 时间: 2017-9-11 | 浏览: 1616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举办影像文化交流会

   2017年9月9日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携其对影像艺术的最新思考来到北京晚报新闻大厦,分享自己对“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的理解与感悟。

   “要聚焦人民,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走进生活深处、走到群众中去抓取典型瞬间,用灵动光影、鲜活画面记录人们追梦圆梦的奋斗足迹,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要放眼世界,做到传形传神传气韵,让更多国家和人民通过摄影了解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文化的中国、多彩的中国……”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如何“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的号召成了新时期摄影工作者们的共同课题。而在本次“李舸·影像文化交流会”上,李舸便向在场的摄影界同仁分享自己对此的理解。

胡睿哲 摄

    从人民日报一名普通摄影记者入行,到就任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再到今天当选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的镜头始终锁定“百姓深处”。在90分钟的“李舸·影像文化交流会”期间,李舸向观众展示近年研究创作的“墨影跨界”新作。其中作品《原乡》系列深入中国农村基层,透过画面中主题人物的视角,以社戏舞台为轴,展现不施粉黛的当地原生态风情画面,展现每个个体为实现自己梦想所付出的努力;而这些为实现梦想而拼搏的普通百姓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动注脚;另一组《行板》系列作品则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落脚点,从文化的视角,从不同民族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出发,展示了“一带一路”这一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倡议在构建实施过程中给不同国家、人民在生活上所带来潜移默化的变化。

    坚持跨界融合探索“创新传承”

    不同于传统摄影研讨会“我说你听”的办会模式,“李舸·影像文化交流会”举办全程鲜见作者自述,更多的时间留给观众去体验精心搭建的光影会场、现场精妙的书法创作,LED幕墙上亦书亦画的跨界影像,傩戏演员翩翩舞动的肢体语言……通过跨媒介的展现手段,传统意义上的摄影静态展从二维空间扩展到四维空间,通过融入书法、古乐、光影、傩戏等元素,在丰富影像的表现形式之余,也将观者的思绪从图片本身延伸到立体的光影空间当中。

   “苦练内功,有技有艺有创新。凡精品之作、传世之作,必然是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作品。要强化创新意识,拓宽创作领域,注意借鉴相关文艺门类的艺术特色,努力在表现形式和技巧上博采众长,在作品思想内容和风格上出新出彩。丰富摄影创作和表达方式,实现自身思想境界、艺术理念与先进技术的有机融合。”

    在李舸的眼中,摄影、书法、绘画这三个视觉艺术载体,是有内在联系的。作为资深摄影家,李舸的视野并不局限取景框里的世界;作为书写者,李舸的笔触并不局限在泾县宣纸上留痕,当李舸将摄影与书法跨界在同一介质,以绘画的效果予以呈现时,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由此诞生。

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王文澜与李舸交谈。 吴超英 摄

    李舸的“墨影跨界”,首创摄影、绘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将摄影作品以宣纸为介质进行呈现,以传统装裱工艺致敬传统文化;以书入画,又将书法笔意技法融入“如影如画”之中。本次交流会现场展示的部分作品均配以李舸左书墨迹,这些作品正是李舸近年来对影像艺术未来发展之路的一次探索和实验。

    李舸非常推崇一位前辈的观点:照片拍到一定程度,技术不重要了;又拍到一定程度,艺术也不重要了。那什么最重要?就是“影像从心”。本次交流会就是李舸用心“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实践。

    主席聘请影友期待“多出精品”

    在本次交流会期间,北晚新视觉网特邀李舸参与网站举办的“北京市市民网上影像社区”特约摄影师签约仪式。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为普通摄影爱好者下聘书,这还是李舸自己提出的。

    当选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后,李舸一方面要带领协会帮助职业摄影工作者梳理创作思路、提升创作水准、修正创作方向,把优秀的中国摄影资源推向国际;另一方面,则是服务广大摄影爱好者群体。

    “砥砺内心,立德立行立功业。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注重品格、提升修养,自觉追求创作与修身共进、人品与艺品俱佳,努力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形象,赢得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近年来,中国摄影家协会一直坚持面向广大影友提供德与艺的培训。而在当下,随着全民摄影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好用摄影表达自我,如何出作品、出精品,如何引导影友去“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在思想道德和艺术修养的教育上更好地引导、服务他们,则是中摄协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命题。

来源:中国摄影在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