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让光影盛宴永驻古城

| |

发自: 网编:刘芳 | 时间: 2017-9-30 | 浏览: 1768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让光影盛宴永驻古城

张国田(左)与《北京晨报》记者程玉杨合影。

    每到金秋9月,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摄影团体、策展人、摄影师相聚平遥古城,共享影像文化盛宴。

    “当平遥成为全世界摄影师向往的地方,那我们的摄影大展就算办成功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如是说。展会期间,他是最忙的人,除了参加众多摄影展的开幕仪式,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每日还要巡视各展场、展厅,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谈及这届大展的特点,他快人快语地说:“我觉得与往年大展相比较,今年有三点不同,一是,展场环境大有改观,不仅展厅的设施改善,从灯光、空间到卫生等,都有所改进,就连展场周围的环境也进行了清理;二是,参展的摄影人增加,策展人制度提升了展览的品位;三是,建立平遥摄影画廊,探索市场化运作,让图片走向市场,建立摄影师和摄影作品与市场接轨的通道。”

一年一度相约平遥

    17年来,平遥摄影大展吸引了全世界超过35000位摄影家,展出的摄影作品超过20万幅。仅仅第17届,就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摄影师参展,参展图片1.6万余幅。

    平遥被誉为“国际摄影师展示自己的珍贵舞台”。今年,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摄影大师马库斯·莱昂,法国最负盛名的黑白人像摄影师菲利普·菲米斯,还有享誉国际的航拍摄影大师吉米·斯蒂林斯都会聚平遥。

    在棉织厂展场的入口处,石砖墙上一排排山区孩子的照片引人注目,这些取名“事实孤儿”的照片,来自临汾摄影师齐水勇,曾获得2015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人培养奖”。他长期关注农村儿童的生存现状,受北京公益联盟、天使计划乡村失亲儿童关爱项目邀请,历时半年,拍摄了一组与农村儿童有关的事实孤儿的图片。观众驻足,被一幅幅场景所触动,顿生悲悯之情。他说:“希望用图片唤起更多人对事实孤儿的关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格尔木也来了,这个被称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的地方,首次亮相平遥,带来了25位摄影师的100幅作品,介绍格尔木的山川美景、风土人情等。格尔木市宣传部部长邹晟说:希望借助这一国际平台,提高格尔木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西部,投向格尔木。

    来自拉萨的赤列江才是《健康报》驻西藏记者站记者,在他的镜头下,西藏高原的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格调,面对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他谦虚地说,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能与同道交流切磋,来平遥太值得了”。

    在平遥摄影大展上,有过新闻从业经验的人不在少数。“心安吾乡”的拍摄者韩双喜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太原晚报》摄影记者。在去农村采访中,他将镜头对准了村庄,4年间走遍200多个村庄,拍摄了2万多张黑白照片,为村庄留下影像,记住乡愁。

    在光影的世界里,平遥展开了博大的胸怀,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更用持续发展的眼光,包容着来自各个地区、领域的摄影爱好者,精彩纷呈,兼容并蓄,才呈现出更丰富蓬勃的姿态。

“青年策展人”推出2.0版

    策展人,这个舶来词,在西方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而在近年来的平遥摄影大展中,策展人都备受瞩目,几乎是每个摄影展的标配。迄今为止,逾1000名策展人在此成长、绽放,为大展增光添彩。

    平遥摄影大展是国内首个实施策展人制度的大型摄影展,2010年起,大展就对展览的呈现效果日渐重视,2015年首次设立策展人奖。从第16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始,策展人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彰显,首次推出了“青年策展人培养计划”,向社会公开招募青年策展人。

    今年,“青年策展人培养计划”继续推出2.0版,致力于发现提携新一代的青年策展人,通过青年策展人培养计划以及相应的奖项鼓励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升大展的学术性。“策展人是每个展览的灵魂性人物,从摄影师选择到作品挑选制作、展场呈现都要体现策展人的理念。”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如此教导青年策展人。

    平遥是个交流的大平台,更是文化碰撞的平台。此次,国际著名策展人托马斯·凯尔纳携“世界当代摄影展”前来,以全球化视野全新阐释当代摄影。

    山西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首次担纲策展人,为山东崂山策划了“山·海·镜”美丽乡村主题摄影展,在她看来,“平遥摄影展充斥着无限可能性,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观念勃发的最佳地,同时平遥古城的好客及品位也为参展者扩大了客源。山与海是崂山文化的根元素,是最显性化的文化地标,我意图通过这次策展,建立起一个山西与崂山的双向信任,不仅是摄影,比如绘画、文学等,在未来的时间中进行更多方面交流。”

    作为平遥本地摄影师,梁生仁早早就介入到策展,“那时就是组织一批人送来作品,往展厅一放就行了。这几年学的多了,才明白,策展人是门学问啊,要懂很多知识。”2015年,他曾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优秀策展人奖。这次大展,他以“中国梦·劳动美”为题,推出首届平遥职工摄影展。为了办成一个“让人记住的展览”,从主体设定、装饰细节,到增添工业元素,他都非常用心,精心布置,甚至为增加互动他还把一个车间搬到展区,吸引观者驻足拍摄,很多平遥本地人更觉亲切,纷纷竖起大拇指:接地气,有生活。

摄影画廊试水市场

    平遥大展初创以来,每年都有作品被多种形式收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摄影师期望能为他们搭建一个融入市场的平台。为此,大展专门辟出12个展地,重点打造“平遥摄影画廊”,这是一个单独设立的带有尝试、实验性质的项目单元,成为大展的一个亮点。

    素室·收藏银盐吧由几个玩黑白胶片摄影的人合作,到开展第三天就销售了六七十幅,远远高于他们的预期。“第一次试着卖,效果还是不错的,市场对纯手工制作的照片还是很认同。”他们说这次尝试收获颇多,能清醒地明白市场需求,认清自己未来拍摄的方向,一些思路豁然开朗。

    在画廊,最受瞩目的当数《北京晨报》摄影部主任程玉杨。他曾连续4年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10年在平遥曾举办个展,获得艺术类奖项。他将画作制作成小幅画,适合大众口味,成交量在画廊首当其冲。为其他摄影师做了一个标杆和榜样。

    “让摄影师真正体味一把卖照片,在影像收藏市场中历练一番,相信他们会学到很多。”得知画廊销售情况非常好,张国田激动不已。他希望通过摄影师和游客的图片交易体验,让这个市场在平遥运作起来,带动未来平遥影像艺术品交易。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各种尝试,促进以大展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张国田介绍说,大展还会依托互联网,把线下的图片交易市场延展到线上,通过网络上的多种渠道,建立图片方便快捷的交易新模式,为摄影拓宽市场,也为大展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开辟新领域。

    “大展举办了这么多年,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不断在尝试和创新,寻找摄影的真谛,给摄影人提供更好的舞台。”张国田踌躇满志地说,“我们的目标是,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办成一个永不落幕的大展。”

 

来源:中国摄影在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