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差点以为走错门。”徐家汇港汇广场5楼,重新开业的新华书店变了模样,这让“对这家店很熟悉”的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感慨,“上海有了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新书店,‘老’新华书店也踏上这股潮流,变得越来越符合读者的需求。”周立民是“全国新书发布厅”第94期《岁月留影——我家的老照片》首发式的嘉宾,书的作者、摄影师丹孃已早候在店里。店堂里,69幅书中的老照片散落在各处,书架上、茶几上,最醒目的几幅挂在咖啡座的大玻璃窗上,窗外是徐家汇一带高高的楼宇群,与老照片上的旧时上海风貌对照,新与旧并存在一个时空里。丹孃说:“真好!” 丹孃姓许,生于1954年,曾在日本留学学习摄影,回沪后曾任《上海电视》《星河影视》《每周广播电视报》摄影记者,算得上中国第一代“娱记”,又因为是摄影记者,手头留下的照片都是大明星当年还未成名时的青涩模样,约稿出书者络绎不绝,但丹孃却一头扎进自家的老照片里。她说,整理这些照片,不仅是个人和家族的一份责任,也是社会的一种财富。书里收录的69幅老照片,年代最早一幅是清朝末年许家太爷爷的照片,年代最近的是许家第三代的一张合影,背后是一幅“抗美援朝”宣传画,摄于上世纪50年代初。 “这本书的内容全部取自于我的家族以及和家族有关的人,而最初的灵感来源于爷爷留下的老照片。”丹孃祖籍安徽歙县许村,明朝年间先祖移居金陵,靠经营丝绸为生。晚清太平天国时,先祖为避战乱逃难到了松江,后来又迁居杭州。直到她的太爷爷来上海闯荡,从此这个家族就在大上海这个码头开枝散叶。丹孃是这个大家族在上海生存、长大的第四代传人。四代人的故事中,既有出生书香门第、晚清时期杭州“三庆里”著名文化艺术大宅院(沙龙)的核心人物太爷爷,有拿着斯蒂克手杖、板烟斗、咖啡壶、鸭舌帽,骑着摩托车的“摄影发烧友”爷爷,有爷爷的亲家、著名山水画家、丹孃的恩师申石伽老人,也有不堪回首的骨肉陌路和作为中共地下党员的父亲的遭遇。四世家族的故事,通过镜头被记录下来,不仅是丹孃家族在上海创业、生存悲欢离合的记录,也见证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百年风云。 “这个工作除了我,大概没有其他人可以做了。我们的下一代正忙着创造他们自己的历史,但等到他们到了一定年纪,回过头去看,会发现这份记忆的珍贵。这也是我现在拼了命去做这份工作的原因。”丹孃说,从“摄影发烧友”爷爷身上受到的熏陶,是她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的基础,这也让她有了更多条件和技术能力可以不断收集整理、抢救翻拍老照片。就拿年代最早的那张清朝末年太爷爷的照片来说,原片其实已经有多处破损,在丹孃的修补下,恢复了完整、清晰。“比起留下老照片,更重要的是留下照片背后的故事”,丹孃说,当下那记快门或许无心,照片的价值往往是在日后才被发现的,无论是否名门望族,每一张照片都是对时代的一种最直观的记录,而每一个家庭的故事,正如万千水滴汇成大海,就是这座城市走到今天的历程,“上海之海派,就是由无数家庭许许多多故事汇成的。” “从厚度上来说,这是一本小书,但书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那样波澜起伏、融入壮阔时代,令人震撼。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又是一本大书。”周立民说,书里除了家族成员,也写到了家族周围的许多小人物,比如鲁迅笔下常妈妈般的老保姆,住在街口的舞女母女等等,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作为故事叙述者的丹孃历经时间洗练后对父母辈的不同理解,书里有浓烈的情感浓度,但写得俭省、节制,“整体的历史往往掩盖了人的命运,这让个人对于家族史的记录变得尤为重要。这是能够穿过历史烟尘,直抵人心的记录。” |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本文转载于中国摄影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