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江南的精致小城

| |

发自: 中国摄影报 | 时间: 2012-10-25 | 浏览: 888


茅山养生基地 王玉华摄

金坛,江南的精致小城

  在长三角,金坛是个很不起眼的普通县级市;在苏南,金坛因与昆山、江阴这样一些在中国属于地位显赫的“大县”共处同一个区域而黯然失色。但是,金坛的独特之处似乎并不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凝结而成的知名度,而在于她有一种由历史和地理特色所聚积而成的人文情怀,一种别具一格的地域民众性格和城市风格。

南北融合地,东西包容者

  金坛位于常州以西,距沪宁高速有30分钟的车程。城区被一条早年为运粮而开凿的丹金漕河所分割,东、西城区又由南新桥、北新桥等四座桥梁所贯通。
  55万人口的城市,恬静、安逸,又充满了不断改变旧我的活力和渴望进取的激情。  
      金坛建于唐武后垂拱四年(即688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增减不定,盛衰无度。清咸丰10年(1860),太平军围攻金坛城110天,城中7万居民仅剩3000,后又遭入侵英军和清军的屠杀,金坛原住地人所剩无几。兵荒马乱的年月,一批河南人、山东人,但更多的是长江以北的扬州、泰州等地人,或因饥荒,或因战乱,陆续迁徙至金坛,与幸存于城郊的金坛本地人融合成了一个新的金坛人群体。
      这样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所造成的人口结构以及由此逐年累积的文化特质,造成了金坛人十分珍贵的一种宽阔胸怀和包容精神。仅从语言的使用看,狭隘和保守已被理性和开放所取代;而从一系列的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民众生活看,金坛人杂取南北各式人等的文化优势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对传统的尊重,又有对代表着前进方向的力量始终不渝的借鉴和争取。

茅山与洮湖

  中国古人最为得意的居住地莫过于依山傍水,而按照政治思想家的设计,人类最为理想的生活地应当是山水面积相当又不至于超过半数,余者为可耕作的农田。这样,山聚气脉,水养人性,地产丰粮以衣食人民。
      如果不是上帝特别偏爱,就是政治思想家一定从金坛这个地方获取了灵感,因为金坛境内有茅山一座,洮湖一池,而二者又面积相当,并恰恰共占960平方公里的40%,余者540多平方公里均为肥沃的良田。
  茅山乃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香火终年缭绕,上海及苏锡常和南京一带城市人,长年慕名上山进香,图茅山菩萨“照远不照近”之利。近百年的产茶历史使南方来的外乡人,可以不知金坛,却不可不知茅山青峰、雀舌等名优绿茶。
      而10万余亩的洮湖(又名长荡湖),以盛产蟹虾闻名长三角和港澳,不足两米水深的湖,水草丰嫩,极为适宜蟹虾生长。
     金坛人依着这一山一水,借着茅山之气脉和洮湖之灵气,尽情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

段玉裁与华罗庚

  与邻近的市相比,金坛不具备丹阳那样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缺乏宜兴“教授县”那样崇尚知识的久远历史。但有一个清代朴学宗师段玉裁,有一个现代数学泰斗华罗庚已足以令友邻所钦羡。金坛人自己也确曾以此为傲,以此为荣,并且贯彻在对后代的教育和现实金坛的重塑之中。
      金坛得益于文化的熏陶,未来金坛的进步也将依赖于今天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金坛人深知个中道理。
     金坛仅有55万人口,几乎是苏南人口最少、面积也是最小的一个县级市。金坛的地理位置,由于处于苏锡常板块和南京板块两个高地之间的边缘,显得有些孤单和落寞。但金坛是一个始终在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城市,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借鉴了历史与他人的经验、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城市。
     金坛,一个精致得与众不同,让人向往的城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