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推荐·读书 | 《那时 · 西藏》

| |

发自: 中国摄影报 网编:琳琳 | 时间: 2013-9-5 | 浏览: 672

《那时 · 西藏》

基本信息

    作  者:徐家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中国国家地理

    出版年:2013-8

    页  数:228

    定  价:68.00

    装  帧:精装

     ISBN :9787508641270

内容简介

    在这里,雪域之天堂触手可及。

    在这里,记忆冲破时空的枷锁。

    在这里,人们思索过去和未来。

    在这里,失落的信仰终被寻回。

    一本书,一个人,一份坚定的信仰,一种彻悟的力量。

    一百余幅穿越时空的藏地影像,带你探寻三十年秘境记忆。

 

作者介绍

 

    徐家树,澳籍华人,摄影家,翻译家,旅行家。

    国内最早深入拍摄藏地的摄影家之一。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曾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第130届国际摄影展银奖(曾在CCTV《新闻联播》中报道)、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协会全国摄影展览银奖(1991年)、美国“Communication Arts”杰出摄影奖(1992年)等。作品曾登上《经济学家》杂志20031月封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机缘巧合,有幸前往西藏,并为此着迷。三十年间,不惜远渡重洋,多次往返信仰之地,用无数张影像和随行记录,向藏地虔诚朝圣。

目录

   【推荐序】朝圣记:影像与文字镌刻的天路心经

   【缘生】

    夏河的夜

    唤起内心的诉求

    晒佛节上的信徒

    与神耳语

   【漫行】

    沱沱河边

    停靠那曲

    经幡

    宫殿的山

    记忆拉萨

    那一瞬的虔诚

    哲蚌寺里凝固的时光

    朝圣布达拉宫

    绿松石镶成的雍仲

    “318”往事

    白居寺佛眼

    藏王的子孙

    寻找昌珠寺

    桑耶寺渡船

    再逢晒佛节

    藏地那些人儿

    老朋友贡太

    郎木寺法会

    梵天的云

   【尘隐】

    远离喧嚣的小镇

    被遗忘的古城

    六月血祭

    约瑟夫洛克曾经来过

   【后记】我与西藏

 

网友点评

 

来自:豆瓣网友——西门小桥

 

   西藏已经被谈论得太多,要还原最真实、美丽的西藏,需要一颗温柔又克制的心。

   徐家树的《那时·西藏》是他三十年间数次深度入藏的影像记录,记载了这位历经山水沧桑的艺术家一次漫长的心灵之旅。在这本装帧精美的图文集中,我看到了湛蓝清亮的天空,神秘的经幡,祈祷的面庞,富丽的金顶佛寺,当我用这样的句子写下书中的内容时,我感到了自己文字的乏力。因为作为一位职业摄影家,那些镜头所  囊括的凝重、阔大、宏厚已经超过了语言所能表达的。

   那些在朝圣路上跋涉的信徒,我们可能在电视电影上都看到过,可是当他们那微妙的表情被作者的摄影机敏锐地捕捉,呈现在纸上与你的目光相接,那份郑重与恭肃是我们在电子媒介上难以体会的。灰白夹杂的头发,厚重的藏袍全是尘土的颜色,内层的动物皮毛在袖口和衣服边沿翻卷着,一撮一撮的,看起来脏脏的。当然,还有他们沟壑纵横的黑红面孔和表情,所有的细节构成了一种遥远而另类的生存状态。

  摄影师试图通过对这些表情的瞬间记录解读藏区生民的心灵状态——要知道这很难。 因为他们中间相隔的不是相机的玻璃镜头,不是天边薄薄的云,而是——他们分明来自分隔着的两个世界。一个是由物质和消费组成的现代文明社会,一个是天然地以神灵、精神为首宗的原生态社会。这样的疏离貌似无法使两类人群彼此理解,却也恰恰给了作者一个抽身静观的机会,摄影师似一个冒昧的闯入者,他用平静的镜头语言记录探寻着对象,而被记录的这群人也让记录者检视着自己,以及他生活的那个世界。

   在所谓文明与蛮荒之间,作者没有轻易地抛出他的悲悯与倨傲,而是始终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一颗温柔的心去体悟、追问。他们在苦寒中的忍耐、期盼,他们在荒凉中的痛苦与祈求,还有那种无奈与迷惑。仿佛,作者也是迷惑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他对这个宗教社会既是钦羡又是不解。他钦羡这样低劣的生存条件下,人们的精神世界那般辽远广袤,足以支持他们用脆肉的肉身去丈量大地,亲吻沙砾。他感受着宏阔的佛寺里那种肃穆与宁静,似可以赐给人抵御生死的力量。

帐篷边上那个为女儿梳头的母亲,神态和穆,而远方是巨大绵延的山陵和清亮的天宇,更近一些是绿色的草地,这个世界自称一体,如此自足自安,让劳顿的文明人深思渺渺,仿佛懂了,又仿佛疏离着。

   那些经幡,我从没想过那些破败的经幡能产生如此震慑人心的力量。摄影师非常巧妙地把它们与巨大的天宇结合,或静或动,让人感到一种飞升之势。

还有与这些照片相呼应的文字,几乎只是白描,却沉稳有质,尤其是写景的段落,仿佛安安静静地就可以把人带入到一个独特的场域。银白色的月亮已升起在高原暗蓝色的夜空中。月光如水,混合着暗淡的黄色街灯,照亮了高地不平的碎石街道。街道两旁古老的作坊和店铺已上了门板。大大小小的野狗,有的在街上溜达,有的蜷缩在店铺前的青石板台阶上,眼前的景色,显得有点悲凉。这些文字,不疾不徐,似洗去了浮华的老人,眉目之间渗出从容与宁静。

   所有照片及文字跨越三十年的时间,随着作者的足迹,我能感受到时间的流淌与凝固。当寺庙的钟声如海潮般涌来,当诵经声徐徐地回旋在佛殿之上,当老人的表情始终那样宁静又难以捉摸,你真的会感到时间的凝固。可能,作者真的希望西藏的时间能走得慢些,再慢些。

   布达拉宫广场从当初的七八个摊位到如今的兴盛繁华,现代文明正把一切纳入它的怀抱,而最美最真实的西藏,可能真的只在那时。

Top